返回第三十六章 专访(1 / 2)一开始,我只想做演员首页

袁雷,就那个南方都市报首席娱记

这次专访也是她主动提出的,戛纳时候跟沈林简单聊了一下,她觉得沈林挺有意思的,他对演戏、唱歌都有想法

但是对自己又有很清晰的认知!

所以,听说沈林回来,立刻约了专访。

赵姗记错了,不是南都娱乐周刊,那玩意是八卦杂志

南方都市报影响力很大的,四小花旦这个称号是从2002年南方都市报开始,然后成为约定俗成的名称

这几年南方系媒体很牛逼的!

当然,之后有点走火入魔了

很多人说是因为领导班子换了,记者素质下降,真不是。

其实,现在他们采访、编撰的漏洞也一样多,但指出漏洞的人不会得到和报纸同级别的宣传能力,后来有了互联网,你写的东西一旦不符合实情,就能成为段子,指出漏洞的人可能会暂时获得比报纸还高的关注度!

就比方说去年轰动一时的令人深思的“蒋春暄现象”,把蒋春暄的境遇写成在国内学术界长期受到难以言说的冷落,但“墙内开花墙外香”

香个屁!

只是有另类人士欣赏他,从未获得国际学术界主流的认可,认可他的只有一些杂志的主编,没有任何专业的数学家。

08年,英国著名数学家马丁赫胥黎回了封信给蒋春暄,用了数学不是玩笑,是一就是一,别人的心血不是用来一口气否决字眼

事实上,早在1978年,中科院数学所就曾为蒋春暄的研究开过论证会,结论是:“科学院通知蒋春暄所在单位正确引导蒋春楦不要作无谓的探索,多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令人深思的“蒋春暄现象”一篇报道直接把过错推给了体制

什么玩意都能跟体制扯上关系

当然,沈林很清楚南方都市报的分量,所以,已经准备好回答的时候尽量想一想

这次采访,除了会刊登在南方都市报上面,还会放在搜狐娱乐版块的袁雷会客厅

开门见山,没怎么寒暄,直接就提问了:“你对自己的定义是什么?演员还是歌手?”

“就是艺人,凭手艺吃饭的人也可以说戏子吧!”

“这么看轻自己?”

“没看轻啊,戏子成名,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容易的!”

从这个角度,称赞好些明星是戏子,其实是高看了他们。

袁雷愣了一下,大概没想到沈林会这么回答

换了个话题:“听说你这次来演电视剧?”

“嗯,客串一下。”

“为什么要演电视剧?你不向往大荧幕嘛?”

沈林皱眉,想了一下,然后回答:“我觉得都差不多,以前认为电视剧更面向于普罗大众,更通俗,电影相对更严谨,可以表达更深刻、深入的东西。出来工作后,觉得还是要看剧本,好的剧本,不管电视剧还是电影,就是好!”

袁雷有不同看法:“但是电影是导演的艺术!”

“这个我不发表观点,”沈林耸了耸肩:“我只是演员。”

“你跟宁昊怎么认识的?”

“去年,我经纪人让我去中国式离婚演个小配角,那个戏主演是陈导明老师和蒋文丽老师,我在剧组没事干,就跟执行导演聊天,那个执行导演就是宁昊我之前就知道他,他的毕业作品星期四,星期三,我觉得这个导演在叙事上很有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