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5章 金华观画龙祈雨(1 / 2)开元帝师首页

入夜,李隆基和李宪并肩立在高耸的花萼相辉楼上,俯视着庭草交翠的兴庆宫。

一轮皓月正从沉香亭的四角攒尖顶上升起,清辉投射在景龙池中。

风拂池面,泛起时隐时现的微澜。

宫墙外,是一座座排列整齐的街坊。家家户户,灯火辉煌。

李宪道:“三郎,去年开始,关中秋旱,今年又是春旱的一年。如果老天再不降雨,只怕开通了黄河漕运,将来也无粮食可运!”

人前,李宪称呼李隆基为陛下,私下里,还是喜欢称他为三郎。

李隆基用深幽的眸光看着李宪,心中浮起一丝杂念。

如果当初登基的是大郎李宪,或者是四郎李范,那么,这些蜩螗国事,都应该是他们要操劳的。

日日登上高楼,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也许就是他这位清闲王爷。

“中原久晴不雨,关内、关外十余州土地龟裂,田禾枯槁。连续两年大旱,长安储食早已告急。朕也心急如焚,亲自到长安幸龙堂祈祷,上天却滴雨不降!”

“您有何打算?”

“朕打算,十月巡幸骊山,素服减膳一月,静思己过,专心为关中祈雨。”

“三郎,您是一国之君,怎可常常素服减膳?损坏龙体,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大唐王朝,又要陷入内乱了!”

“朕别无他法!”

景龙池里的微光,反射在李隆基的脸上,如花影层叠,忽明忽暗,让人捉摸不到他脸上的表情。

李宪深吸一口气,道:“您让我兼任太常卿,那我便以太常卿的名义,请求您下诏,让越国公举行雩祀,解我关中大旱!”

“越国公已到期颐之寿,朕不忍心让他主持如此繁琐的雩祀仪式,只想让他安安静静地在景龙观中颐养天年。”

“龙星常常现于孟夏,现在立夏刚过两候,正是祈雨的最佳时期。等到您十月幸骊山,再素服减膳一月,那时,祈雨就太晚了!”

《春秋》曰,龙见而雩。

商周以来,雩祀是历朝历代礼仪规格最高的祈雨活动。大旱之年,朝廷必率百官,祭祀五方上帝或昊天大帝。

李宪言之有理,如果错过了农耕时间,祈雨又有何意义?

薄云掩映下,那轮皓月正在缓缓西移。兴庆宫中,凉风习习,风月无涯。

二郎李捴和五郎李业已在五王帐中歇下了,只有李范独自在殿内拨弄着琵琶,忽而轻拢慢捻,忽而斜抹复挑。

檐下,只有他们兄弟二人在凭栏低语。

沉默间,《凉州曲》铮铮响起,清脆的琵琶声如银瓶乍破,裂帛清厉,又如疾雨入夜,玉珠坠盘。

李宪信步走进殿内,取了一支长笛,坐到李范身边,笛声徐徐铺展开来,瞬间划破了歌柳繁华的长安之夜。

李隆基走到他们身后,把羯鼓架在牙床上,疾起疾落,为他们击节和音。

兄弟间很久没有合奏一曲。随着鼓声气势充沛、跌宕生姿,他的心,一点点地软化,一点点地随着节奏飞扬起来。

盛唐雄起,卓立千古。这是开元盛世独有的正声雅音。

一曲罢了,李范早已热泪盈眶。

李隆基的双手紧贴在鼓面上,鼓声戛然而止。

“那就请大郎协助完成这场雩祀吧!祭祀流程、道场、斋坛,进献的物品,都由你来负责。越国公散斋两日、致斋一日,穿着祭服来主持祈雨就好。”

“是!”李宪放下长笛,不着痕迹地扫了一眼李范,低头行了个叉手礼。

第二天,祈雨的敕旨下到了景龙观。

叶法善天师从高力士手上接过敕旨,匆匆浏览了一遍内容,道:“高公公,今年,陛下怎么想要画龙祈雨了?”

往年,大唐朝廷祈雨,都是择地作坛,取土造龙。

等到大雨滂沱,再将土龙送入水中,感谢诸神的相助。

这种祭祀方法,要求祭司在祭旗下,取掌心的鲜血,滴于净水中,以杨柳枝蘸净水,洒向空中,再洒于土龙上,方才灵验。

高力士和蔼地笑笑。

“陛下疼惜越国公,所以改用绢帛画龙,以鹅血代替人血,不忍心您老人家受苦呢!”

“贫道享受着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越国公和景龙观观主的俸禄,为国祈雨,乃是分内之事!”

金紫光禄大夫是正三品官职,但只是一介散官,没有什么权掌。

鸿胪卿是从三品的职事官,主管宗教和外交,包括朝贺庆吊祭祀,礼接外宾等事务,但他只是鸿胪卿员外置,不需要到岗就任。

这两个职位俸禄不多。越国公爵位与郡王、嗣王同列从一品,食实封却高达上千户。

而景龙观是大唐皇家道观,不仅负责检箓大唐道教法箓和道士、道经的管理与抄写,还代表大唐朝廷封神祭岳、设禁除妖、禳灾却敌,祈雨止雨等。

作为景龙观观主,所享受的俸禄自然也是不低的。

“陛下常常称您有勋德懋功,除您之外,大唐其他道士都没有资格主持这场雩祀!”

“圆丘在明德门外,适合祭祀天地。祈雨,应当选择水泉沼泽,或灵祠古庙。还请高公公回去禀告陛下,换个地方比较稳妥。”

高力士微微俯身,施礼道:“老奴现在就回宫告知陛下。等有消息,再来告知越国公。”

叶法善天师目送他离去。

蓦然记起,久视元年,那个南下江南,在太鹤山密林里四处寻找他的少年冯力士,现在已经脱骨换胎,成了御前最贴心最信任的宦官。

回宫后,高力士将叶法善天师的意见告知了陛下。

李隆基沉吟了片刻。

“太平公主在乐游原和终南山之间,有一处别业。公主伏法后,朕将这处别业赐给了宋王、申王、岐王和薛王。这里离长安很近,依山伴水,林木葱茏,作为祈雨之所,再合适不过。”

“是,老奴即刻遣人告知越国公和宋王殿下,让他们安排起来。”

祭祀地点最终选择在终南山太已谷北面的金华观,这是宋王别业里的一座道观,四周群山环抱,沟壑幽深。

日出前,太常寺的官员在金华观前已经筑好三级斋坛,高二尺,宽三丈三尺,坛外二十步,界以白绳,四周遍植竹枝。

斋坛前点缀花草,布置了净席两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