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5章 晋见(1 / 2)官居一品首页

见完高太后,五味杂陈的熙和帝召了亲信前来议事,其中有内阁大学士范伯寅、户部尚书齐广坤、礼部尚书窦修儒、左都御史宁恪。

这几个都是在他做皇子时就跟着他的,权势虽比不上赵、林、唐等几家,与他的关系却更为亲近。

想到高太后的话,熙和帝试探着提出了点苏惟生为状元之事,宁恪头一个出言附和,其余几个家里又没有能争夺状元之名的子孙,乐得做个顺水人情,也纷纷表示赞同。

唯有范伯寅状似无意地提了一句,苏惟生出身苏家,而苏正良的侄子苏翰林与锦衣卫夏佥事做了亲家,那夏佥事,可是定国公府的人!

对于熙和帝的心病,做过他伴读的宁恪再清楚不过,闻言便反驳道,“夏佥事之父与先定国公虽未分宗,却早已分家、别府另居,算起来已是两家了!况且夏佥事之父早在几十年前便投靠了陛下,对陛下忠心耿耿,范大人说这话就不怕让人心寒吗?”

见熙和帝缓了脸色,他又道,“苏惟生与家妹之子是嫡亲郎舅,真论亲近,那定国公府还能比得过家父和平阳伯府吗?更何况,苏惟生几人自进京之后便得家父教导,比之旁人,定然会对陛下更加忠心。”

一番话辩得范伯寅哑口无言。

熙和帝听得却满意极了,要真说起来,自己与苏惟生还算半个同门呢,那孩子如此出色也就说得过去了。

因此,熙和帝越想苏惟生越满意,甚至还打定主意,一定要好好提拔宁家和岳西池,以回报老师的一片苦心!

至于小八的婚事,他一定好好儿挑个青年才俊,苏惟生就算了吧,那是老师特意为自己教导的忠臣、能臣!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按例,今日下朝之后,皇帝是要召见殿试前十名进宫面圣的。

所以苏惟生没再出门,收拾妥当之后便老老实实地在苏正良家等着宫里的传唤。

到了巳时,果然有太监前来传旨,皇帝召见苏惟生。

十名新科进士,住得有近有远,需得等大家到齐之后一道面圣。

苏惟生被带到一个偏殿,那里已有四个人到了,赵怀瑾、岳西池和王栋,另外一个好像是姓钟。

因在皇宫,大家都要谨言慎行,众人互相见了礼就不敢再多言,各自坐下来喝茶吃点心,生怕言多必失,惹了宫里主子奴才的厌。

苏惟生不动声色地看了赵怀瑾一眼,发现他胸膛挺得笔直,笑容温和,眼中却透露着一抹志在必得。

这是……对状元之位成竹在胸?

等十人到齐,一名大太监进来扫视了众人一圈,“咱家姓李,专司新科进士晋见事宜。请诸位按着我念名字的顺序排队,念在前头的,待会儿就走在前面。”

李公公名单上的顺序是按殿试成绩的高低排的。虽说一甲还要皇帝最后定夺,但你若排到了后五位,那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中状元、榜眼、探花的,除非……

大家的目光有意无意地落在了苏惟生和岳西池的身上。

自来探花都要选年轻且相貌俊秀的。如果苏惟生和岳西池排在后五位,说不得皇帝见他们生得好,就把其中一个拎出来做了探花。

如此一来,他们辛辛苦苦凭真本事考来的名次就得硬生生往后推了,实在叫人扼腕。

要知道,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又称“三鼎甲”。一旦得中便立即授官,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二、三甲的进士就不一样了,还要在太和殿再参加一次“朝考”。最后综合殿试和朝考的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和知县等官职。

也就是说,一甲与二甲、三甲仕途的起点都是不一样的。

赵怀瑾名声在外,就算得了状元也是实至名归。

苏惟生和岳西池就不一样了,年纪这么小,若只凭年轻和长相就被从末尾提到前列,让这些把一辈子都奉献给科举考试、只差一步就能光宗耀祖的新科进士们如何能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