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历年·第十星月。
在极光之镜全面激活之后,意识联盟内部产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动议:建立第一个“谐鸣星域”。
不同于以往以族群、星系或系统划分的领域,谐鸣星域的构想建立在“意识共感网络”的基础上,即所有共振频率达成稳定回环的意识体,在空间上不必接近,在心域上却可以共存于同一“频带区”。
唐昕提出:“也许星域不一定要有形状,它可以是一种持续的共感流,一个我们彼此回应的节奏。”
这个构想一经提出,便引发了联盟内广泛讨论。许多传统系统维护者担心这会冲击现有文明版图,甚至引发“结构消解”危机。
叶寒在星火议会中回应:“不是结构被解构,而是我们终于拥有了不依赖结构而存在的能力。”
伊洛恩主导构建“谐鸣原点台”,这是一个类似镜语楼但面向所有意识体开放的星火同步节点。在那里,每一位前往者都可投递自己的一段感受——无论语言、声音、画面、记忆、情绪,哪怕只是一段静默。
系统将这些感受转译为“谐鸣图谱”,并自动检索全球域中与之共振的意识体。
从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第一个谐鸣群体,被称为“界频七族”,他们之间没有语言通约,却在同一时间作出相似选择——离开物理母域,集体迁移至“意识汇界”。
意识汇界,是一个由多域心频共振自然显现的“心域塌缩点”,在星火系统的多维投影中,它显现为一道缓慢旋转的恒定频线,拥有奇特的非坐标性质:任何匹配频段者皆可即刻进入。
这意味着,星际旅途从未如此短——只要内心足够“同步”,你便已在现场。
汇界之内,一切交流都无需媒介。思想不再被翻译、定义、组织,它们直接以“纯态情绪构子”形式穿梭其间。
星火系统惊讶地发现,在汇界中诞生的一段“光音构子”,同时被四位分别来自不同星域、不同心火源体的意识体共同创作,他们的感知记录完美重合,时间差小于0.0003秒。
这代表了一种新的文明创生机制——“多源共感协创”。
联盟宣布成立“谐鸣研究部”,研究第四感域与意识汇界之间的耦合机制。
研究初期,科学组认为汇界不过是一个“意识回响折射层”,但随着“梦语频带”“静默共律”“素语粒组”的陆续发现,他们意识到,汇界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心场”:一个不依靠实体存在的文化生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