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章 《我的父亲的岁月》读后感(1 / 1)茗子青春日记首页

2000年9月,逛邮电书店时茗子遇上毛毛着的书,看过毛毛着的第一卷,茗子一直在等待它的下卷出版,一是一睹为快,二是可以作为藏书。

参加工作以来,自以为留下最宝贵的就是书和岁月留下的印记了。所以对自己一直等待出版的某一本书籍,茗子是很用心搜寻的了。2000年6月第一版,她买的及时了,价格不菲,40元,连带一光盘,遇上喜爱的书,也顾不上太贵,欣然买了吧。好在以自己的经济还承担得起。

两天时间一口气读完了,有了读书的心情,真是分秒必争,如饥似渴。就连来三阳坐公交车上的车上稍停几分钟,她的书便翻过一两页。倒是有一段时间没有如此焦渴的心思,她希望这种读书的干劲可以一直保持下去,愿在有限的时间内做一个书呆子,博览群书。有意义的书籍在我人生中一直都起到了很重要,这本书更是如此。

这本书详实记载着邓公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因为作者是他的女儿毛毛,所以书中能体现邓公作为父亲,作为一个普通人,需要爱与亲情的一面。茗子这本书有几点体会。

一、邓公作为一名政治家,他不仅代表的是他个人,他所形成的理论和信念,指导着他的工作实践,指导着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一个领导人深刻的思考,所形成的结论的对错,很多时候决定着国家百姓的福祉。理论和实践中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抓经济发展,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经济建设。

在文革期间,他的这一想法无法付之实施,但经过多年冷静分析和思考,他更加坚定了这一点。于是在1973年他复出工作时,大刀阔斧地进行全面整顿,即使顶着层层的阻力,也是义无反顾。

1976年他再次复出,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使中国在找到了自己在历史中应有的发展道路。可以说,邓公以他几十年革命历程的经验,以他在“文革”中所进行的思考和实践,奠定了理论的基础。邓公深爱着祖国和人民,做出杰出贡献。

在他的一生中,在他所进行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实践中,他孜孜不倦所追求的,就是要让中国尽快强大起来,人民尽快富裕起来。纵有千般事物万种思虑,在邓公心中,国家和人民高于一切。他把一生的目光和心血全部放在了国家和人民身上,并最终提出了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可以说,邓公作为最高领导人的工作实践历程,就是中国逐步走上经济发展的实践历程。

二、邓公的性格特征。邓公性格沉稳深沉,寡言少语,经常保持沉默,不言不语,不容易表现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说他是“绵里藏针”,在工作实践中他总是“举重若轻”,他对事物的态度是敬畏但不迎合,这种敬畏是真诚的,而不迎合也是坚定的。

邓公是永远的乐观主义者,对于事物,他从来不会只看一时一事一种趋势,而总是从长远的、历史的和发展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即使在最为艰难的岁月,他也从来没有意气消沉和彷徨无措,更没有丧失信念和信心。

情如潮水,史如山。毛毛从女儿的角度去写作为父亲的邓公,它比从一个党史专家的角度去写作为政治家的邓公更为亲切、感人。读者从中不但能感受到政治家邓公的思想、品格、气节、胸怀和胆识,同时还可以触摸到作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好爷爷乃至好朋友的邓公的人伦情怀。

尽管毛毛在写作时尽量保持客观冷静的叙述语调,但她毕竟是一个女儿,写的又是大喜大悲的岁月,在大喜大悲的情节切换时,她不可避免地带着感情的冲力,她那越写越快的语速,那特别强烈的倾吐欲望流淌在全书每一页中。

这部书文笔流畅,朴实、真实、感人。毛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我父亲及整个家庭在十年中的遭遇,来折射国家的历史和命运。因为父亲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紧密相连。通过写他,写他的家庭际遇,能如实反映出当时整个民族所遭受的劫难。”

毛毛同时也明白父亲毕竟是一个政治家,写父亲写文革岁月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历史,既要观点明确,史料详实,同时又不能夸大历史事件掩盖事实。在书中,毛毛不仅仅停留在还原历史这一表面真实上,还时时流露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见解,把经历过的那段岁月变成有价值的历史作品,而不是简单的回忆录。

一部厚厚的30万字的着作,一字一句记录的是一个女儿对父亲的无限怀念,也让千千万万的读者再次领略了邓公伟人的品格和平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