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说文解字》:古文经派的“乾坤大挪移”之作(1 / 2)古书奇谭首页

都知道我国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也都知道其作者是东汉许慎。但许慎著作此书的背景和目的大家却未必了解。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东人,师从古文经派大师贾逵。马融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常推敬之。当时的人都说“五经无双许叔重。”也就是说,他是研究古文经的翘楚,古文经学泰斗级大师。建初八年83年,许慎补为太尉南阁祭酒,后任五经博士、校书东观。

许慎所处的时代,正是古文经与今文经激烈互掐之时,鸡血喷溅,鸡毛乱飞。今文经的儒生大多认为当时通行的用隶书书写的经典,都是父子相传,不可怀疑,不可更改的。但他们解说字义不严肃,谬语较多,被今文学派揪住痛打。古文经的儒生认为从孔壁中发掘出来的用六国文字书写的经典是最靠谱的,言之凿凿,得理不让,但比不上今文学派势力强大,无理声却高。这场斗争对经学和文字学的兴旺发展是有益的,至少是提高了儒家学派的知名度,引起了一众围观看热闹。处于这个时代的许慎,“性淳笃”,且“博学经籍”也就是低调、实干,并注意研究周秦时的西土文字籀书及“孔壁古文“又称东土文字,尤其着力于小篆和六书,诸如仓颉、博学、凡将、急救、训纂等字书,这给他后来撰写说文解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要厚积薄发,不声不响搞个大动静。

许慎认为,有文字而后有五经,今文经学随意解说文字,是“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要纠正今文经的妄说,提高古文经的信度,“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必须弄懂文字的结构、读音及其意义。他强调,“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并说“本立而道生”。以上引文见说文解字后续根据六书条例,许慎在从贾逵受古学之时,即着手编写说文解字,历时10年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正月草成这部巨著。

许慎在校书过程中,涉猎的典籍广而精深。当时说文解字的初稿虽已完成,但为了利用此机会将它补充得更加完善,迟迟不作定稿。这种慎重的行为也真对得起他的名字名慎字重了。安帝元年初六,即公元119年,全国四十二处地震,灾情极为严重。皇帝下诏三府,选属下有能力的官员,出补令长,安抚百姓。许慎朴实忠厚,又“能惠利牧养”,故被选受诏到沛国洨县今安徽固镇任县令。许慎致力儒学,淡于仕官,在就任县令之前,即称病回故乡万岁里,专心审定说文解字。三年后,即公元121年,说文解字定稿,遂让其子许冲将稿奉献皇帝。

在对文字长期的研究中,许慎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仓颉开始造文字时,大概是按照万物的形状临摹,所以这种图画似的符号叫做“文”,这以后,那形与形,形与声结合的符号便叫“字”。“文”,就是描绘事物本来的形状,“字”的含义是说滋生,繁衍。“字”这个字,本来就是一个屋子“宀”里有一个“子”,在屋子里生孩子。字者,滋也。滋生繁衍之意。这就是说,象形字叫“文”,会意字和形声字才叫“字”。

因此,他的说文解字之名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说文”,一是“解字”,“文”与“字”不是同一概念,“字”是后起的,秦代以前,文字只称“文”或“书”,不叫“字”,“文”和“字”反映了汉字发展的两个阶段,即图画符号阶段和标音符号阶段,古文字学家称独体的字为“文”,称合体的字为“字”,独体的“文”因为不能再分解,故说明之,即“说文”之义;合体的“字”由两三个不同的“文”构成,故剖解之,即“解字”之义,上述两层意思合在一起,可作说文解字之名的含义。

许慎是古文经派的得力干将,说文解字作为古文经派的一件弹级核的武器,一经出世,便给了今文学派致命一击,他们再也不敢信口开河了。许慎细致地分析了上万个汉字形体,创立了以“六书”来分析小篆构形的理论,从根本上反驳了今文经学家随意根据隶书字体解析汉字形体、说解字义的弊端。许慎认为圣人创作经书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有依据可循的,因此,他坚持从实际材料出发,以历代传承下来的文献和通人之说来证明文字的形、音、义,以此来解释经义,从根本上反驳了今文经学家随意解释经义,阐发微言大义,标新立异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