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女四书:一套“女人偏要为难女人”的书(1 / 2)古书奇谭首页

红楼梦的林黛玉进贾府是经典章节,里面除了迷宫式的建筑格局、人与人之间的繁文缛节、错综的人物关系之外,写的基本上是一群女人之间的对话,这些对话里藏着关于封建社会女性的大量信息,社会地位、家庭地位和文化教育水平……,也隐含了贾府女性命运悲剧的根源。贾母和林黛玉的对话就很有意思。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贾母关于贾氏姊妹读书的话是很有代表性的观点。要知道,贾家是“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这样的家族当然很重视教育,但那只限于男孩子的教育。至于女孩子读书也就是为了“认得两个字”。这话使黛玉深受触动,她为自己一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文化程度而后悔,所以之后宝玉问同样的话时,她就不着痕迹地改了答案:“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是把自己的话改成了“贾母版”,直接降到小学一年级水平。因为这一改就符合了古代妇女的“读书观”,三观很正了。然而黛玉不知道21世纪初叶流行的一句话:“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学历可以信口改之,才学终究是掩不住的,鹤立鸡群的女学霸,树大招风、“风流灵巧招人怨”是在所难免的。

在中国古代社会,妇女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已经低到了尘埃里。她们的文化程度也普遍不高,已经基本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更不用说教育深造。林黛玉这样的情况属于极端个例,红楼梦里说得明白至极:林如海“夫妻无子”,黛玉是独生女,“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黛玉之所以读书不少,完全是因为父母拿她当男孩子养,若当女孩子养呢?那就跟贾母的说法一样一样的了。绝大多数的人其实都像贾母,大家把贾母的语言风格和黛玉一比就不难发现,这位贾府的宝塔尖儿其实没什么文化,贾母跟王熙凤能合得来,跟王熙凤的文化程度低是分不开的。同样是把女孩当男孩子养,王熙凤真就成了个假小子一般的存在,泼辣而又干练。她是性格像男孩子,文化程度却不像。而宝钗之所以最后能被选作宝玉的妻子,跟她虽有文化却善于隐藏有关系,因为大家的观点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便只表现自己无才,对于女工针幣颇用功,大家看了便觉得她有妇德。黛玉虽然也注意掩饰,但一开口就暴露了,加之后来又屡次忍不住大展才华,她的爱情悲剧也就早已注定了。贾母、王夫人、王熙凤……在贾府上上下下那么多女性的价值体系里,黛玉这个另类得票怎么会高呢?

封建社会里的妇女的定位只是附属品、牺牲品。关于“妇女”的“妇”的造字和解释,就别出心裁:妇的繁体字是女字旁一个扫帚的帚。也就是说只有在“扫除力”上,女性才能显出专家学者的风范。她们的一生是要跟家务劳动绑在一起的。而许慎说文解字里关于妇的解释是: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东汉章帝召开的“儒二大”,做出了各种有利于男性的规定,导致了妇女社会家庭地位的陡然下降。比如全体女性被这次会议缺席判决为无离婚的权力“夫有恶行,妻不得去者,地无去天之义也。夫虽有恶,不得去也。故礼郊特牲曰: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悖逆人伦,杀妻父母,废绝纲纪,乱之大者,义绝乃得去也。”地不能离开天,所以,妻不能离开夫。只有丈夫出现杀女方父母这样的行为时,女方才可以合理合法地离开男方。这不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扁担扛着走”的官方版吗?

这些都是男人提出的要求,也就罢了。因为说到底,多妻主义的男人并没有对古代的妇女提出过多要求的底气和资格。然而,一些女人却迎合男权对女人提出了一系列“恶毒”的要求,而且还令人匪夷所思地模仿“四书五经”组成了一套丛书,称为“女四书”。真是应了那句歌词“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咱们逐一地领略一下。

女四书包括四本书:东汉班昭的女诫、唐朝宋若莘的女论语、明朝徐皇后的内训、明朝刘氏的女范。

女诫:小姑子都反对,然并卵!

如果说孔子是中国第一位教师,那么东汉的班昭就是中国史上第一位女教师。班昭还是中国史上唯一一位参与过修史的女史学家、东汉女政治家,可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国之干城。然而这样的一个班昭却做了一件最让人想不通的事情,那就是她以绝世才华写了一部臭名昭著的女诫!

这种行为要从她的成长环境和婚姻生活中寻找答案。班昭生于一个儒学氛围浓厚的家庭,其父班彪、其兄班固都是著名的大儒。换言之,他们读了很多圣贤书,因此满脑子都是封建思想。生长于这种环境的班昭既有满腹诗书,又满脑男尊女卑。她十四岁嫁了一个叫曹世叔的人。此人是连度娘都不知道的无名之辈,他之所以在史书中留下名字大概只是因为他是班昭的老公妻并没有因夫贵,夫却以妻名。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然而好景不长,他们生了几个孩子后曹世叔就一命归西了,于是班昭就开始了漫长的守寡生涯,所以她的婚姻生活写满了孤独寂寞痛苦,没什么浪漫可言。守寡之后,她做出了一个自残的举动弄坏了自己的鼻子,这是主动降低颜值,以示自己不改嫁的决心。这大概是因为她长得太美。她的姑姑就是西汉成帝的宠妃、才貌双全的班婕妤,想来班昭的模样也不会太差。从自残鼻子来看,更可印证。因为如果本就长得很丑,又何须用这种方式把自己弄丑呢?……实在可惜!然而,对自己都这么狠,写出女诫这样的书也就不足为奇了。

班昭有一个儿子几个女儿,晚年时,为了教育曹家的女性后辈,班昭写了女诫,总结了“三从之道“和“四德之仪“,即“三从四德”。这本是用来教导班家女儿培养大家闺秀气质的私家教课书,不料书成之后却不胫而走,先是班昭的学生、大学者马融抄了去让妻女学习,后来一十百千地传出去,京城世家争相传抄,不久之后便风行全国各地。估计那时洛阳乃至全国的竹子都卖疯了。朝庭更是喜欢得不得了,推崇倍至。因为,班昭说出了多少男人想说又不好意思说,或者说不好的心里话!这话由从一个女子嘴里说出来,是多么有说服力啊!总之,班昭成了把女性推入深渊的有力推手。从此,中国的女人们明白了事夫如事天,男子可以再娶,女人不能改嫁,还要逆来顺受……班昭没有想到女诫会受到统治阶级和男权思想的热烈追捧,给中国传统社会妇女的命运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她应该明白自己是被利用了,但书已发表,只能徒唤奈何。

女诫是中国历史上较早对女子实施柔顺之道的教材,影响深远。但它应该不是第一部,因为她在女诫中两次引用一部书里的话作为理论支撑,这部书就是女宪。然而这部书目前已失传,作者年代均不可考。只有只言片语残存于女诫和后边将要提到的内训里。在女诫中,班昭提倡妇女要有“三从之道”和“四德之仪”,其女性观主要包括“两个强调”强调男尊女卑和强调顺从。班昭认为女人首先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处于卑微的地位,清醒自己的性别角色,由此出发,主张妇女应承担在家辛勤劳作,操持家务,侍奉丈夫等由性别角色而决定的社会责任。并对妇德、妇言、妇容、妇工等作了具体解释。班昭强调男尊女卑的思想,由此认为女人的天地在于家庭,不必有才,如有也是“治内之才“,把妇女纳入了儒家设计的有助于维系家庭人伦关系的体系。儒家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女人就是要当男人治家的最重要同盟,要以身示范。班昭又由男尊女卑思想衍生出女子对于男子绝对顺从的思想,并强调妻子除了要对丈夫顺从外,还要对婆婆顺从。一言以蔽之,女人就是要做“贤内助”,把顺从做到极致。

在“卑弱”篇中,班昭引用诗经小雅中的说法:“生男曰弄璋,生女曰弄瓦。”以为女性生来就不能与男性相提并论,必须“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和事,不辞剧易”才能克尽本分。

在“夫妇”篇中,认为丈夫比天还大,还须敬谨服侍,“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妇不事夫则义理坠废,若要维持义理之不坠,必须使女性明析义理。”

在“敬慎”篇中,主张“男子以刚强为贵,女子以柔弱为美,无论是非曲直,女子应当无条件地顺从丈夫。”一刚一柔,才能并济,也才能永保夫妇之义。

在“妇行”篇中,订定了妇女四种行为标准:“贞静清闲,行己有耻:是为妇德不瞎说霸道,择辞而言,适时而止,是为妇言穿戴齐整,身不垢辱,是为妇容专心纺织,不苟言笑,烹调美食,款待嘉宾,是为妇工。”妇女备此德、言、容、工四行,方不致失礼。

在“专心”篇中,强调“贞女不嫁二夫”,丈夫可以再娶,妻子却绝对不可以再嫁,在她的心目中下堂求去,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悖理行为,事夫要“专心正色,耳无淫声,目不斜视。”

在“曲从”篇中,教导妇女要善事男方的父母,逆来顺受,一切以谦顺为主,凡事应多加忍耐,以至于曲意顺从的地步。

在“叔妹”篇中,说明与丈夫兄弟姐妹相处之道,端在事事识人体、明大义,即是受气蒙冤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万万不可一意孤行,而失去彼此之间的和睦气氛。

班昭倡导的女性观念,成为了中国古代妇女的行为准则,女诫作为“女四书“之一,极大地禁锢了女性的思想和自由,影响了中国历史一千多年。

但就在这部书风头正劲之时,就有人挺身反对。反对的还不是别人,正是班昭的丈夫曹世叔之妹也就是班昭的小姑曹丰生,此女也有才惠,对女诫观点不同意,也写书反驳,文辞也很可观。然而并没什么卵用。我们现在看不到这部书,即便书名也不知。我想原因大家稍微脑补一下即可明白吧。

女论语:贤妻良母的生动图示

这部书口气非常大,竟敢称“论语”,其治理“半边天”的雌心昭然若揭。据说原作者是唐朝的女学士宋若莘。然而目前所存的女论语托名曹大家撰。有12章:立身学作学礼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训男女营家待客柔和守节。语句均为四言韵文,也不是问答体。应该不是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