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战国策》:渔翁们的辉煌战绩(1 / 2)古书奇谭首页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战国时代,几百年诸侯国之间号称“春秋无义战”的反复pk之后,留下的齐楚燕韩赵魏秦都是一些战争巨兽。他们对内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外发动战争,扩大地盘。春秋无义战,战国更升级。诸侯国君主们的帐下是一群能争惯战的将军和善于出谋划策的策士谋臣。不过,这些将军和策士谋臣却不一定非要效忠于诸侯国的君主。他们合则留,不合则去。可以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早晨还在秦国献计献策,傍晚就可能到了楚国,为其霸业打all。就连廉颇这样的将军都如此,在赵国呆得不如意,就跑到魏国去。至于那些谋臣们就更是如此。如果你要跟他们聊忠诚,他们一定会这样回复你:“别跟哥谈忠诚,哥戒了。”儒家那套“为人谋而不忠乎?”的每日三省在这里显得一文不值。某种程度上,他们就是一群战争经纪人。不是他们为某国所用,而是国为他们所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的就是他们,国与国是掐架掐得不可开交的鹬和蚌,而他们则是渔翁。而这个成语和他们的辉煌战绩甚至战国这个历史时期的命名都与一部书有关。这部书就是战国策。

话说秦国通过改革实力空前强大,并通过连绵不断的战争攻打吞并其他国家。可谓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国际形势波诡云谲,各诸侯国对秦是又惧又怒。纵横捭阖者应运而生,张仪、苏秦通过对世态的分析,以及权衡利益心理战术的运用,凭高超的言语辞令或“连横”或“合纵”,支持秦国连拉带打各个击破统一六国或联合六国攥成拳头形成合力对付强秦。华夏大地被这两根舌头搅得时而风平浪静时而风起云涌,最终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后人于是取“合纵”的“纵”与“连横”的“横”,称这类动辄就炒东家鱿鱼、只为自己获利的策士谋臣叫做“纵横家”。为“纵横家”。纵横家们都很为自己的高智商和杰出口才自豪,每一场战争都是他们的杰作。每挑起一场战争,他们都获利颇丰,这种成就感都洋溢在战国策的字里行间。比如,苏秦就很为自己“身佩六国相印”而倍感自豪。

关于战国策的作者是谁,有一个传奇的说法,说这是那位把将兵多多益善的大将韩信说得蠢蠢欲动最终成了齐王韩信、跟刘邦公开叫板最终被吕后除掉的谋士蒯通所著。果真如此,那这部书里岂不都是一些坑死人不偿命的馊点子?清初学者陆陇其称战国策“其文章之奇足以娱人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之心术”。战国策确实是一部奇书。

战国策一书就思想而言,是纯粹的纵横家之书。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纵横家们自认为的“游刃有余”被儒家骂作“朝秦暮楚”“不忠不义”,战国策被儒家斥之为“邪说”、“畔经离道之书”。其实,当时的战场是“兵不厌诈”,所谓战争是政治的延伸,而政治也会受战争风格的影响,成为战争的延伸,让搞政治的也学会了玩政治手腕儿。更何况战国这个时代,每个国家都成了一座军营,每天做的事就是打仗和准备打仗,上演的都是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活剧。某种程度上,纵横家们是人才自由流动的先驱。

战国策不被儒家看好,却为后世读者喜闻乐道。书中名篇众多,都是著名演说家们的生动记录,如:

苏秦以连横说秦成语前倨后恭的出处

冯谖客孟尝君成语狡兔三窟、高枕无忧的来源

赵且伐燕成语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渔翁之利的来源

邹忌讽齐王纳谏成语门庭若市的来源

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

唐雎不辱使命

此书的人物刻画非常生动,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的刻画了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绘一群势力庸俗的小人。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

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一切以功名利禄为依归的炎凉世态,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而苏秦的“读书欲睡,头悬梁,锥刺股”也是为了高官厚禄,客观上揭露处于统治阶级中下层的策士的丑态。

战国策还善于讽喻。善于通过讽喻的小故事说明一种道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借其妻、妾、朋友出于不同目的,赞美其“美于徐公”,说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劝戒齐王不应偏任宫妇近臣的话,而应广开言路,鼓励人民进谏。

战国策语言风格独特。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战国策独特的语言风格。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传至今为习用的成语。

战国策在记录策士们的言行时,对其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功名富贵、朝秦暮楚的行为,及其在外交上挑拨是非,玩弄手段的种种阴谋,而不加以批判,反以欣赏的态度加以描绘,是不足取的地方,有点“三观不正”。

编者刘向为战国策做了一篇序,序里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这番话可谓知者之言。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如跳梁小丑,鼓唇摇舌,兴风作浪,朝秦暮楚,毫不为怪。